李琛:更看好未来两年科创板上市的医疗公司
文 |《巴伦》中国 撰稿人 吴海珊
编辑 | 康娟
2019-06-25 12:23:19
尽量不要跟风,只要在中国听到这个项目出来了,那就晚了,要看美国人在做什么

科创板“开闸”,生物医药行业成为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的最大板块之一,但在科创板已过会企业中,生物医药类公司占比却很低。不过,这并不妨碍生物医药的热度。不论是在A股市场还是在香港市场,又或者是在美国,生物医药都是炙手可热的话题。

为了更详细的了解生物医药行业的状况,并为投资人提供可供参考的有效信息。6月21日,《巴伦》中国、《财经》杂志、星石投资联合举办“《巴伦》投资圆桌——科创板 • 生物医药专场”。 

期间《巴伦》中国对话了北京一臻医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称“一臻医疗”)董事长、创始人李琛。一臻医疗专注于医疗行业的投资和融资服务,大健康产业的规划、及医疗项目的专业咨询和天使投资。李琛是临床医学系毕业。在医疗行业从业25年,之后转向投资界。

25年的工作经历令李琛无论是对中国医疗行业的上层建筑还是基层存在的问题都有着深入的了解。

对于在2019年将亮相科创板的医疗公司,李琛并不完全看好。

《巴伦》中国:您在医药行业工作了几十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生物医药发展?

李琛:其实大家都知道生物医药是中国的国家战略,这一点已经写进未来十年发展战略中了。但是国家并没有做好顶层设计。这就是为什么全中国现在到处都在建生物医药产业园,有一大批做生物医药的投资基金。可是,中国真正的生物医药最近五年的融资总额才800多亿元,也就是100多亿美元,这跟美国每年几百亿美元的融资是没法比的。我们的钱大都被浪费掉了,或者说大家都愿意投处于IPO前的公司,早期的公司是没人投的。

在推动生物医药发展方面,不能指望社会资本完全扛起这个责任,让民营资本去承担这个风险,国家首先要承担这个责任。每年拿出至少10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去做早期的风险投资,国家来承担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早期的基础研究都是有国家背景的,国家来承担风险,而我们国家缺少这样一个顶层设计和机制。

我接触的大概有500个城市在做生物产业,都号称要投资上百亿,这个钱基本全被浪费掉了。当然很多失败是因为盲目的发展产业,再加上地方政府对产业也不懂,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巴伦》中国:中国现在医药行业的现状是什么样?

李琛:我认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是非常好的一个趋势。美国现在生物药和化学药的比例现在基本是6:4了,而中国现在是2:8,未来都要是向美国看齐,我们的成长空间很大。

整个医药行业正在发生变革。10年前中国有1万多家药厂,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下降至3800家。在这个基础上,还会再减少至少2000家,也就说对于传统制药企业,国家统筹规划不超过2000家,给新兴的生物医药公司留出2000个名额来。也就说中国有4000家药厂足够,没有必要把钱浪费掉,要集中力量来推广创新药。

但是中国又发生了一个无序的变化。比如说现在都很看好生物医药,但是从2015年往后看,中国的Car-T(全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报了113个,比如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肿瘤用药)报了30多个。美国是不可能出现这种问题。美国人的方式是,有一种药出来了,下一家就不会做一样的药。而中国是说一种药做出来反映很好,就一百家企业往上上。包括本来就不太专业的投资人,也敢往上冲。生物医药的投资人很多都是财务、法律背景,所以说大量的资金被浪费掉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生物医药发展领域本来是向好的,但是成果不多。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是大的利好,但是要调整结构性的变化。这是我对生物医药的判断。

《巴伦》中国:那生物医药该如何去投资呢?

李琛:我是做投资出身,但我有医学背景。从医药发展投资情况来看,我发现大家更愿意投的是B轮后的公司,愿意投快要IPO的公司,很少人去投天使轮。而且投资生物医药的机构很少,大部分都是个人,比如科学家的朋友。真正愿意投早期的机构到今年为止还是很少,造成了很多的创业科学家,在早期最需要钱的时候是融不到钱。当然投资早期公司,要看好了再投,不见得是投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就会好。这是我们对目前的判断。

而且生物医药的投资不要跟随趋势,正好相反,现在看最近五年能跑出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龙头,并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项目,我们基本都是不看的,因为过时了。在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我们给大家的建议就尽量不要跟风。只要在中国听到这个项目出来了,那就晚了,要看美国人在做什么。

中国因为专业的判断力不够,从众心理很强。而且我们现在资本也不健康,很多资本是在绑架科学家。现在出现了很多做局的,这也我们不看好第一批科创板医疗公司的原因。

《巴伦》中国:如果投资生物医药公司,您最看重的是什么呢?

李琛:生物药的投融资,我们希望大家还是抱有情怀。生物医药发展是靠人的。我记得我听过一个科学家给我们介绍过,在9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大家曾经劝大学生一定要去学生物医药,因为21世纪是生物产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从美国回来的大部分中国科学家,都是在八十年代开始去学的生物医药的,这批人现在已经达到了他的人生顶峰。他们有志于回国创业,是因为他在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有人告诉他,21世纪是生物时代。但是从目前发展来看,他说的是21世纪下半页,上半页还是面临很大风险。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只看A轮前?原因就在于第一我们确实愿意帮科学家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解决问题。第二我们有专业性,我们敢于去投资。第三,我们认为它的价值放大来看,要远远大于IPO。中国目前的主流基金行业中投资机构真正通过IPO获益的很少。但你看美国的,比如说高盛,它都在更早期天使轮进入。

所以未来生物医药的投融资方向,我希望大家可能更关注早期,不要怕,可以在背后用科学家团队来帮你评判这个领域。科创板其实对医药行业绝对是个利好。

《巴伦》中国:为什么您说不完全看好第一批科创板的医疗企业?

李琛:我们来看这些公司上科创板的原因。今天能上科创板的基本都B轮,或者C轮前。如果这些公司能够达标的话,应该早去香港了,是不会等科创板的。所以我们更看好的是明年或之后的登上科创板的公司。

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的30家生物医药(截止6月26日)公司中,为什么医疗器械公司比较多?因为这类型企业周期短,很容易变现,只要单一的项目跑出来了,拿到二类或三类医疗器械证书就可以申请在科创板上市了。 而生物医药类公司此时可能II期临床还没开始,风险极高,成功几率只有30%多,谁敢去投呢?

《巴伦》中国:如果上科创板,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定价,您觉得该如何给生物医药类公司定价?可否对标美国纳斯达克?

李琛:科创版是不可能对标纳斯达克进行估值的,跟纳斯达克没有可比性。纳斯达克新上市公司估值基本都在1亿美元到5个亿美元之间,但是它是稳健成长的。我们现在看到这些公司的估值已经到100亿美元,那是经过很长时间历练的。科创板新上市公司估值直接就100亿人民币了,后面该怎么涨。所以我们不认可这个估值办法。

我建议是还是用传统的方式估值,比如按照B轮、C轮来估值就可以了。科创板更多是提供了一种融资平台。为科学家、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真正的、我们叫硬科技的舞台。在科创板要有真学识、有真本事,这个科技是硬的,这样的科创板这才符合国家战略。如果超出这个估值,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一家公司在C轮他只能融1亿美元,为什么到科创板就给他2亿美元。从产业角度来说,我不鼓励企业拿到更多的钱,就它在目前阶段刚刚够用就好了。虽然我是帮企业做融资,但是我们历来都是要告诉企业,一定是要把自我做强。要靠自我造血,而不要把所有的希望放在融资上。这也是为什么医药行业跟互联网医疗行业不一样的原因。那是烧钱。首先企业还是立足于自身的成长,然后在这个原则下去融资,量力而行,这是我的判断。

我们认为最后真正能够实现企业估值的,一定是它的业绩。到任何一个体系下,企业有没有价值,不是炒作出来的。科创板就决定了投资者不是一般的个人投资者,而是要有一定能力专业的机构投资。这也是为什么2018年有十个生物科技公司去香港上市,但是基本都破发,因为香港80%都是机构投资者,它的研究很透彻,风控很严,尽职调查很到位。所以你没有价值是没有市场的。这也是未来我们希望医疗公司在科创板的估值上还是靠本事,就是确实有价值。做药的目的首先是治病救人,然后才是利润回报。

《巴伦》中国:您刚才提到生物药公司的周期非常长,那我们现在在什么位置?

李琛:从中长期来看,我认为是要分几个阶段的。现在生物医药虽然很热,但是仿制药还是不可替代的。中国毕竟是要满足大量的基层老百姓的需求,都去吃生物药也吃不起,需要靠仿制药来治疗慢性病。国家需要的是,价格便宜,又有确切疗效的药,与美国同类药有着相当成分的防制药。

应该跟日本和印度一样,首先要老百姓能吃得起药,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然后才是救大病,比如癌症的药。所以我认为仿制药在未来五年是替代不了的,但是未来十年,要看生物药。生物药本身发展就需要十年以上,没有十年以上时间、没有10亿以上美金投入,是出不了一个创新的生物药公司的。

我们认为可能在2025年以后,会有一些跨国性的,甚至说能真正做到国际化的大型制药企业跑出,这才是我们国家未来中长期发展的一个布局。  

《巴伦》中国:这么长的周期,投资风险相对也比较大,那在投资过程中怎么把这种风险降低呢?

李琛:国外创业的基本都是专业背景,要么生物背景出身,要么是临床背景出身,而且基本都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很多大学都是研究性大学。中国缺乏孵化器。我们早期跟医院的科研处、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去合作,就是要在早期发掘一些有潜在价值的一些项目,帮他们去做产业转化。这是一个产品从实验室走到工业化的过程,它是一个极其漫长,而且中间失败极高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给大家的建议是,要在生物医药领域进行投资,还是要看公司和创始人的背景。所以要看行业发展,就一定要看行业出身。 如果他不是有很强的背景,基本没戏。

能够把生物要做得好的,基本都师出名门。这时候讲什么贫富均等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一个公司创始人,他在美国的老师顶级的,他本身在中科院,或者他的导师是清华的导师,那他的公司相对就更容易跑出来。这时候指望说一个农村孩子跑出来,已经不现实了,时代已经不给他这个机会。

我做投资十年,在医疗领域做了25年。我的建议是,要投资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如果这家公司到市场阶段了,可以看团队,看产品,但是如果在前期的话,我认为就是看人。因为你投生物医药,其他的因素都可以通过科学团队做出评价,而创始人是投资唯一不确定因素,所以要看创始人的背景、为人、理念,我不相信一个心术不正人最后能做出一个好药来,所以我认为他还要有情怀,还有责任感。 然后你要看赛道,如果赛道是很热的话,就不要去碰。如果说没被碰过的赛道,你还有机会,这我简单的经验。

《巴伦》中国:听您的意思,最近要在科创板上市的生物药公司没有机会吗?

李琛:不是的,我这只是个人的看法。我是从产业出发,但从市场来说它还是有机会的。做一只科创板基金,提前布局,还是有机会。我们认为短期可以,长期还是要做价值投资。

(《巴伦》中国实习生 曹丹 对此文亦有贡献)


  •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09821号-1
  • 法律声明: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 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Juankang@barron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