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美联储追求2%通胀,债券市场或承担大部分风险
文|《巴伦》撰稿人 亚历山德拉·斯卡格斯(Alexandra Scaggs)
编辑 | 李成章
2019-11-19 23:47:52
债券投资者对通胀的自满情绪会让他们暴露在风险之中

图 | 美联储官网

美联储(Fed)正在考虑使用新的方法来衡量通胀,但一些经济学家对其有效性表示怀疑。无论结果如何,债券投资者都在密切关注此事。

那些并不热衷于研究美联储的读者,这些信息需要你去留意。美联储今年正对其策略进行正式评估,以期使货币政策更加有效。一个可能的改变是,美联储将衡量更长时间内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以确定美国经济距离实现2%的长期通胀目标还有多远。这种做法将鼓励美联储在经济扩张期间保持较低的利率,以弥补衰退期间和衰退后的通胀不足。

但两名前美联储工作人员于本月发表了一篇论文,称这个想法是“对政策工具组合的微弱补充”。他们表示,首先,如果央行官员要以某一个通胀率为目标,并系统地遵循这个规则,那么暂时的高通胀可能会导致美联储采取过度紧缩的政策。

和大多数读者不同,债券基金经理几个月来一直关注该变化对美国国债市场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这一战略转变将使投资者确信,美联储会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因为美联储偏爱的通胀衡量指标一直较低。9月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上涨了1.7%,该指数在过去十年中平均增长了1.6%。

但市场已经开始消化美联储将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预期的急剧下降推动了今年国债价格的大幅上涨;2020年6月的未来隐含政策利率为1.4%,低于今年年初的2.25% (国债价格与收益率呈反向变动关系)。 因此,交易员恐难断定美联储会采取更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在美国国债收益率反弹和贸易紧张局势消退之际。

从长期来看,只有两个因素能真正决定美国国债的回报率:央行政策、通货膨胀,或两者兼而有之。由于美联储近期的降息举措和利率指引,政策因素已然排除,通胀预期应成为未来12个月推动美国国债上涨的最大因素。

若以过去10年为参照,债券市场更加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将会带来平稳的一年。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于11月13日发布的通胀数据并没有打破物价上涨乏力的长期趋势。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比去年上升了1.8%。若排除食品和能源,则上涨了2.3%。

高盛利率策略师普拉文•科拉帕蒂(Praveen Korapaty)认为,低通胀预期降或抑制美国国债市场的下跌。他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美国债券很可能被抛售,但10年期债券收益率将很难升至2.2% 以上,尤其从长远来看。

普拉文的观点存在这样的问题,他的报告中假设政策制定者会像过去10年那样成功地制造通胀——言下之意就是,不会取得多大的成功。换句话说,他认为市场并不期望CPI会以超过2%的速度增长。

与通胀挂钩的债券市场目前也还没有反映出这一点。从10年期盈亏平衡利率(投资者为应对通胀风险而要求的回报额)可以看出,债券交易员预计未来10年的平均通胀率仅为极低的1.7%。

但债券投资者对通胀的自满情绪会让他们暴露在风险之中。

首先,华尔街预计美联储新的平均通胀策略将是一种非正式的承诺,而非广而告之提醒公众美联储想让通胀高于其目标水平。如果政府官员决定采取后一种策略,美国民众和投资者的通胀预期有任何上升,都可能在市场上引起波澜。

其次,与未来通胀相关的数据在第三季度有所走强。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单位劳动力成本,即美国企业为一单位产出所支付的工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 ,较上一季度增长了3.6%。独立的信贷研究公司CreditSights称,单位劳动力成本为“核心通货膨胀的重要先行指标”。

最后,如果立法者通过减税、支出或其他措施刺激经济,那么明年的通货膨胀可能会进一步提振。一些颇受欢迎的民主党候选人会支持那些能刺激工资增长的政策,而共和党人可能会推行削弱美元的政策。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导致温和的通货膨胀。

当然,美国经济还有充足的通胀空间;这就是为何美联储会首先考虑改变其策略。相反,大部分痛苦将由债券市场承担。一旦美国成功地刺激了通货膨胀,无论成效如何,美国国债的抛售量可能会超出华尔街的预期。

翻译 | 张愉康

版权声明:

《巴伦》(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英文版见2019年11月15日报道“How a Shift in the Fed’s Inflation Policy Could Affect Bond Investors”。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巴伦》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09821号-1
  • 法律声明: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 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Juankang@barron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