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医的蓝海与苦海
文 | 《巴伦周刊》中文版撰稿人 林一丹 编辑 | 苏昊
2021-06-09 20:50:09
在线医疗公司的潜在风险在于,其技术与服务的边界是模糊的;未来,公立医院自营的互联网医院、小型供应商,甚至医生个人都可能从平台手中分走市场份额。
2021年3月开始,包括平安好医生(01833.HK)、阿里健康(0241.HK)、京东健康(06618.HK)等在内的互联网医疗股均进入了阶段性的低位,正是在这一轮高位回调之际,经历多轮上市传闻后的微医控股开始真正冲刺IPO。

招股书显示,虽然微医亏损逐年扩大,但其亏损率下降迅速。同时,新冠疫情促进了医疗服务的数字化迁移。作为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先驱和最大的医疗数字服务平台,2020年,微医的数字医疗咨询及诊断服务收入较2019年翻了一番。

这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机遇。管理Matthews Asia基金的石田泰三(Taizo Ishida)告诉《巴伦周刊》,类似于平安好医生这样的企业在中国互联网版图中并未处在强势地位,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航行需求,“医疗保健的机会比电子商务要好”。

但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康托菲茨杰拉德公司(Cantor Fitzgerald)的分析师史蒂文·哈珀(Steven Halper)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对《巴伦周刊》表示,尽管许多医生开始接受远程医疗,但对于在线医疗供应商而言,很难将其技术和服务区分开

中商产业研究院和灼识咨询指出,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由2015年的498亿元增至2018年的986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5.57%。随着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扩至2831亿元。招股书的信息已经显示出微医要坚守医疗服务的细分赛道,但盈利模式前景和政策风险仍是未知数。

1

差异化赛道有机会

《巴伦周刊》曾报道,在人口老龄化、公共医疗系统瓶颈、药物研究飞速发展和国家支持等多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在线医疗市场势必会越变越大。在细分市场中,与平安好医生占得医疗险的高地,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主攻医药电商领域不同,微医的欲从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领域打突围战。

一方面,微医提供在线和线下一体化的咨询及诊疗服务,包括在线预约、线下首诊、病历获取、在线复诊、电子处方、配药服务以及通过公共医疗保险及商业健康保险结算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微医通过会员式服务模式,提供数字慢病管理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

2018年至2020年,微医营收分别为2.55亿、5.06亿及18.32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68%;净利润方面则分别亏损40.52亿元、19.37亿元及19.14亿元,累计亏损超79亿元。

微医选择了一条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的赛道,但这并不是一条快速赚钱的赛道。以“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平安好医生为例,其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其在线医疗收入为15.65亿元,不到其健康商城业务37.14亿元收入的一半。而另一家互联网医疗巨头阿里健康,97%的营收均依靠医药自营业务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

较于医药电商成熟的商业模式,在线医疗服务的场景更为严肃,需要在医院和患者之间打通桥梁。

为此,微医在平台生态上积累规模,寻找突破口。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医连接了中国超过7800家医院,注册医生超过270000名;累计注册用户有2.22亿名,平均月付费用户数达2540万名。截至2020年底,微医的数字慢病管理服务会员累计超过14.5万名,每位会员带来的年均收入约为3600元;企业客户方面,健康管理服务覆盖200多家企业客户、超过1900万名会员。

另一个挑战是支付方式。招股书显示,公共医疗保险基金是中国医疗支出的主要支付方式,覆盖了中国95%以上的人口,而微医的尝试亦初见成效。公开报道显示,微医在山东泰安实现了中国首个在市级层面医保直接报销的数字慢病管理模式,一年多时间里,当地医院门诊慢性大病患者次均处方费用下降了12.7%,公共医疗保险支付费用相对节约10%以上,患者个人负担下降5%以上。

招股书还透露,微医已建立了27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7家互联网医院可通过公共医疗保险系统直接结算数字医疗服务的医疗费用。

想要说服资本市场买单,微医还需要解决商业模式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问题。从互联网医疗赛道上的其他企业来看,微医押注的在线医疗服务尚有增长潜力,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平安好医生的在线医疗收入同比增长82.4%;而依靠医药电商挑大梁的阿里健康,其互联网医疗业务收入也同比增长221.1%,至3842万元。

投资者可以进一步关注:上述12.7%的效率优化水平,未来能否在其他城市复现;2021年以来,微医在天津和武汉等地业务的最新进展如何;以及,该公司如何在不同城市应对可能的政策、监管风险。《巴伦周刊》中文版曾就这些问题致函微医控股,未能得到公司方面回应。

2

是蓝海,也是苦海

The Global X China Disruption ETF (KEJI)的分析师切尔西·罗德斯特罗姆(Chelsea Rodstrom)看好中国在线医疗服务的发展,他说:“医疗保健是中国所有创新主体的完美纽带,它正利用科技和人工智能来应对人口趋势。”

微医的两项主营业务将其商业逻辑展现在投资者面前:通过医疗服务的数字化,整合基层医疗服务资源,提高公共医保效率和商业健康保险渗透率,为患者提供更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海外,Teladoc Health是这种模式的先行者。这家位于美国的公司通过电话、视频会议软件和移动应用程序来提供按需的远程医疗服务。但《巴伦周刊》报道,过去几个月来,该公司股票一直承压,因其预计2021年的付费会员人数增长有限。《巴伦周刊》撰稿人Connor Smith指出,缺乏增长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不利的,但在Teladoc这类亏损的公司上,问题会尤为凸显,因为“公司股价与增长潜力挂钩”

微医的招股书也指出,其大部分收入来自会员式的健康维护服务,如果“无法继续保留或吸引更多会员及企业客户”,或无法将业务“拓展至更多城市”,微医的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康托菲茨杰拉德公司的史蒂文·哈珀看到的则是,在线疗业务在技术与服务之间模糊的边界,以及这种趋势带来的市场后果。

他以Teladoc为例表示:“我们长期保持的观点是,随着客户和供应商越来越多地寻求数字化解决方案并加入与Teladoc的竞争,远程医疗将越来越商品化。”这意味着患者对价格的敏感性会变高,客户流失率会上升,并催生更多小型的供应商。他还补充道,如果更多医生开始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那么他们将从现有平台中攫取一部分市场份额

在中国市场,大型公立医院自营的互联网医院也有可能威胁微医等平台公司的份额。前者毕竟直接掌握着最为优质的核心医生资源。

这场关于市场份额的硬仗是微医蓝海深处的苦海。

与在财报中高调谈及“一直在探索医疗服务与保险服务的融合”的平安好医生相比,微医在用户体量、日活和付费用户数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2020年财报显示,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量为3.73亿人次、日均咨询量为903千人次、在线咨询收入为15.66亿元。

再对比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稳稳占据医药和健康的产品销售,微医的医疗服务亦存在未知数。收购Genea给医疗服务营收带来重要的增长点,慢病服务板块对营收贡献率已稳定在六成左右,中国超过3亿慢性病人可拉升用户黏性……投资者足以从中瞥见微医的成长性,却不能忽视市场风浪中隐藏的新的挑战。

3

利好政策下风险犹存

监管环境和复杂的行业特性注定了微医前路不平坦。不过,整个互联网医疗领域正在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将给包括微医在内的相关企业带来发展助力。

2020年,因疫情防控需要,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互联网医院发展。11月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官方网站公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支持符合规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对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医保支付政策。

光大证券分析师林小伟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认为,这一指导意见的出台不仅将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还将不断加强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变现能力。

在2021年4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

D.A. Davidson的研究总监吉尔·卢里亚(Gil Luria)对《巴伦周刊》表示,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令“远程医疗和在线药品销售具备了竞争力”,但他也认为,在线医疗平台的竞争壁垒非常有限,以及随着业务的推广,政府的监管可能会限制增长。

中金公司也指出,政策整体利好,但监管和限制同样存在。一方面,互联网医院依托于实体医院而存在,将与实体医院共同划分医保总额。对于微医来说,这或将给其市场拓展和业务增量带来一定限制。另一方面,现实中不同级别的医务人员在线上平台中都收取统一的门诊费,这也可能削弱公立医院高级别医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微医平台的活跃度和可信度。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微医在线上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上占得了先机,但中金预计,各大医疗机构都将在政策导向下加强自身的互联网医院建设。这样一来,微医的优势将不复存在,需要开辟新的业务并改善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性以满足用户需求。

从招股书来看,此次申请上市的微医控股,是从微医分拆出来的数字医疗服务板块。微医还有保险经纪、医药交易平台、医学教育、视频技术及非数字医疗服务领域的的股权投资等业务布局。它们如何与医疗服务板块联动创造新盈利,也是投资者期待微医交出的答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2019年数字医疗服务市场的市场规模为232亿元,到2030年预计达73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0%。在数字医疗市场深耕十余年,微医需要用实际行动填满市场留下的想象空间。

文 | 《巴伦周刊》中文版撰稿人 林一丹

编辑 | 苏昊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


  •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09821号-1
  • 法律声明: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 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Juankang@barron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