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结束后,数千亿美元“闲置资金”将何去何从?
文 | 保德信私募另类投资主席兼行政总裁埃里克·阿德勒(Eric Adler)
编辑 | 林一丹
2023-12-29 12:01:26
机遇总在任何周期结束后出现。

私募市场虽然经常遭到冷待,但最近的预测基调更为悲观。部分业界人士表示,全球写字楼需求萎缩,推断整个商业房地产市场或将崩盘,甚至可能拖累商业银行。其他一些人则认为,在利率高企下,私募信贷领域蓬勃发展背后的泡沫最终将会破裂。

鉴于经济增长放缓和历次加息,私募市场现正处于回调阶段,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也无可厚非。投资者追求收益,在利率持续低企的十年期间,大量资金涌入这些资产类别。考虑到新的利率水平,投资者重新配置部分资金实属合理。此外,股市的大规模抛售令许多机构投资者被迫重新调整资产配置,减少对私募市场的投资。

问题在于,太多业界人士把金融危机期间发生的种种,当作目前经济的未来蓝图。例如,有人认为,由于房地产与上次市场衰退密切相关,那么今次也必定是引发危机的成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3年稍早,多家美国地区银行陷入困境,当时不少人谈论房地产敞口具有潜在的“蔓延”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甚至联想到当年的雷曼事件。

这种比较实际上毫不合理。房地产无疑与全球金融危机密切相关,但绝非唯一原因。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的原因不仅仅是在于其房地产敞口。 

如今的情景与当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截然不同。首先,目前经济放缓的速度要慢得多。我们估计,自2022年达到峰值以来,全球房地产价值已回调约10%-15%。虽然部分子行业和地区出现更急剧的调整,但从全球层面来看,调整的幅度和速度并不算太剧烈。

其次,市场调整速度缓慢,部分由于市场出现调整完全在所有人意料之中。我们正处于由利率主导的经济放缓中,这是基于通胀升温可预测的直接后果。反之,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整个资产类别的流动性急剧下降,短时间内便完全崩溃。

第三,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相比,当今的机构投资者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对私募资产类别的了解也更为透彻。他们知道资产管理公司可以进行抛售,但也明白为何抛售并非最明智的决定。

第四,当今的投资者对自身投资组合也有更细致的了解。他们更倾向持有高质素的资产,而非如过往危机时抛售整个资产类别。

最后,由于机构投资者更为乐观,资产管理公司保持冷静。在金融危机期间,投资者均强烈希望撤出房地产和其他私募信贷市场投资。随之而来的“恐慌”情绪蔓延至拼命寻求机遇的资产管理公司。市场的全面混乱造成了硝烟弥漫的局面。

目前情况肯定并非如此,各个私募市场正在展现投资机会,特别是私人借贷领域。投资者转为向非银行机构贷款的趋势,始于十五年前金融危机期间,且由于银行持续受到监管限制,此趋势料将延续下去。

在美国,地区银行今年面临种种问题,令私人借贷的趋势加速发展。保德信的房地产债务团队已经观察到建筑业融资出现短缺,而此领域传统上是由地区银行所主导。

我们还观察到,与前两年相比,过去六个月的核心贷款规模有所上升,表明各种类型的贷款机构面临较少竞争(即使是非银行贷款机构,超过一定规模后,流动性也受到限制)。这情况有助投资者提升回报,因为竞争减少意味着贷款机构能为投资者提供更符合其利益的条款。

保德信私募信贷团队发现,由于无急切流动性需求的公司推迟融资决策,市场的贷款量有所下降。但市场上的借款方最需要确定性,这表明市场整体上都在追求质素,无论是在贷款的质素,还是为借款方管理贷款的机构的质素。随着经济状况恶化,贷款机构更加需要了解基础业务的信贷质素,令有能力直接发放贷款的机构具有更大优势。

短期而言,私募市场成为提供流动性的宝地。为此,二级市场投资者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在私募股权等领域。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已有大量资本流入此等领域,因为对流动性需求最大的公司,均愿意接受大幅折让的条件,为有能力在本轮周期屹立不倒的投资者提供绝佳的买入机会。

与此同时,考虑到农作物与食品价格往往同步波动,通胀上升对农业而言是利好因素。与可再生能源或能源转型基础设施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领域,亦能有效抵御通胀。

私募市场的其他领域将受到长期趋势的影响,并在本轮市场周期结束之后继续发挥长期作用。对数据处理的需求不断增长,也将为数字基建相关资产(如数据中心),带来结构性利好因素。

全球金融危机的迷雾在2010年之后消散,投资者重新看清市场上将会走强的领域,以及有望再次突围而出的市场。在市场受压时期发放的信贷,提供了几十年以来的最佳回报。但缺乏资本,投资理念便无所作为,许多机构长期以来不愿将资金配置到私募市场策略上。

现今,“闲置资金”预计达到数千亿美元。这或许印证了每次危机所学到的最重要教训——机遇总在任何周期结束后出现,而背后有许多机构投资者,正在耐心等待入市时机。

文 | 保德信私募另类投资主席兼行政总裁埃里克·阿德勒(Eric Adler)
编辑 | 林一丹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市场分析


  •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09821号-1
  • 法律声明: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 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Juankang@barron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