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退休储蓄缺口大增,不同国情适用不同方案
文 | 《巴伦》撰稿人 列什马·卡帕迪亚
编辑 | 李成章
2019-06-14 23:45:00
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达到21亿,更长的寿命预期导致巨大的退休储蓄缺口。

没有足够的钱养老,这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实际上其他地方的问题更为严重。

6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强调,全球退休储蓄赤字不断扩大。该报告对6个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退休储蓄前景进行了研究。

退休储蓄缺口逐步增大

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达到21亿,大约是2017年的两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的养老金、政府福利体系以及退休储蓄并没有跟上预期寿命的增长步伐。该组织预计,到2050年,拥有大型退休体系的6个发达经济体——加拿大、荷兰、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再加上中国和印度,这8个国家的退休储蓄将出现400万亿美元的缺口,高于2015年的70万亿美元。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退休保障面临的挑战。世界经济论坛的这份报告中提出的许多建议也是如此。报告作者之一、世界经济论坛机构投资者主管韩益(Han Yik)表示:"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这些国家)什么都没做。" "这是一个需要政府和政策制定者、雇主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靠个人力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强调这一点,世界经济论坛研究了个人储蓄(不包括基于雇主的退休计划、养老金和社会保障) ,以衡量不同国家的退休人员资产寿命延长所面临的风险。韩益表示,这份报告没有包括以雇主为基础的退休计划和养老金,因为并非每个美国人都拥有。同时,养老金和政府福利制度也面临压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男性的寿命可能比他们的资产寿命长8.3年,而女性由于预期寿命更长,所以女性的寿命可能比他们的资产寿命长近11年。这比日本男性面临的15年赤字和日本女性面临的20年赤字要好得多。 更长的预期寿命,以及个人储蓄大部分是现金,造成巨大的退休储蓄缺口。

退休储蓄投资多元化

关于如何投资退休储蓄,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两点:第 一,重新考虑风险。例如,几十年都不需要用到的钱,不再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第二,(将这些暂时不需要用到的钱)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多元化投资,并将其转换为可替代资产,以获得更好的回报。在美国和荷兰等退休储蓄赤字最小的国家,人们通常使用目标日期基金(target-date fund),这种基金的投资路径是从增加股票配置开始,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韩益表示,这种基金一般运作得更好。不过,拥有太多类似股票的资产也会受到影响,澳大利亚的情况就是如此。

至少在美国,另一个减少退休储蓄金赤字的方法是:所有雇主都支持养老金固定缴款计划(defined-contribution plan)。 根据无党派智囊团员工福利研究所(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6月13日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显示,这一举措将使35岁至39岁的退休储蓄赤字减少24% ,40岁至44岁的退休储蓄赤字减少19%

解决退休储蓄缺口,不同国情适合不同方案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税收激励措施和退休制度,因此很难提出一刀切的建议,但世界经济论坛强调了其他一些选择。

一个建议是提高退休年龄,但这也是政治上最困难的提议之一。"即使在俄罗斯,当普京这么做时,他的支持率也受到了打击。你能想象其他地方的情形吗?"韩益说。不过,也有一些尝试:丹麦将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的增长挂钩,而智利采取了积极的增强措施,为那些推迟退休的人的退休账户提供了更多资金。

创建一个类似于澳大利亚、荷兰和丹麦使用的报告工具dashboard-reporting tool也会有所帮助,该工具汇集了不同工作积累的账户信息,并为政府和其他退休福利项目提供信息,让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处境。

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让退休储蓄持续一生,特别是当人们寿命更长的时候。虽然有些人认为退休后的开支是固定的,但世界经济论坛表示,开支往往是可变的,通常在开始时开支较高,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节奏的放缓,开支会随之下降。

退休人员在退休后也开始从事兼职或临时工作。 这就要求在提取退休储蓄时要有灵活性,但在提取资金时,一种适用于所有默认选项的“一码通”(one-size fit all default option)可能很难实现。其中一个选择是:澳大利亚允许人们自定义如何花掉他们的退休储蓄。

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还没有成熟的退休制度。这可能是塞翁失马,因为它们可以借鉴其它国家正在发挥作用的方案,创造一种更可持续的替代方案。

 

翻译 | 小彩

《巴伦》2019年6月13日报道“Men in the U.S. Could Outlive Retirement Savings by 8 Years—and That’s the Good News”。《财经》获道琼斯旗下《巴伦》(Barron's)在中国大陆独家授权,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巴伦》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09821号-1
  • 法律声明: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 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Juankang@barron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