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之后,回看一场惊心动魄的董事会表决|巴伦读书会
文|宁向东 编辑|彭韧
2021-06-15 12:44:24
我们千万不能把内部人控制的效率性和好的公司治理画上等号。

编者按:在中国公司治理发展史上,由宝能收购万科引发的“宝万之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公司治理专家宁向东教授,近日在他的新书《宁向东讲公司治理:共生的智慧》中,重新复盘了这场经典的中国本土收购案例。

这篇选摘自本书的文章,将读者重新带回了五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表决现场,短短几十个字的对话,可能就决定了未来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利益走向,而这其中的微妙细节,不禁让人们对历史的其他可能性联想浮翩。

五年之后再来复盘“宝万之争”,我们能够对这场收购中各方的角色和立场看得更加清楚,正如宁向东教授所说,万科这样一家令人尊敬的公司在面对收购这样的大事时,董事会运行、公司治理都尚且如此,中国的公司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宁向东: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潍柴动力、中国南航等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世界银行、麦肯锡公司研究顾问,华为、腾讯、三星等公司项目顾问。

万科是一家令人尊敬的房地产企业,也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最早上市的五家企业之一。万科的成长,经历了几次成功的蜕变,先是从一家无所不做的贸易公司,转型为专注于房地产业务;接着,又通过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标中国香港和美国的房地产公司,成了中国房地产行业无可争议的龙头。万科的产品质量、规模和效益,在国内都首屈一指。万科的现金流储备也非常好。

在万科的成长过程中,华润公司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扶持。当然,华润公司的最初目标是希望借助万科的发展来丰富自己的房地产版图。然而,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华润并没有如愿实现预先设想的目标,只是长期作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而存在。

这个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并不大,只占 15% 左右。万科的经理层,持有大约 8% 的股份。但就凭着这 23% 的股权,万科的管理层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命运,并通过内部的合伙人计划,把公司发展成销售额 2 000 亿元的行业翘楚。

万科的发展,得益于企业家精神,更得益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的大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华润没有理由去干涉万科内部的管理细节,而只作为一个外部的持股者和监督者默默地存在着。让企业家可以放手去做,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并不多见,也正因为此,万科多年来得到了一个“治理结构优异”的美名。

万科的公司治理真的就那么好吗?对此,我个人持保留意见。直到今天,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股权比较分散,三会健全,同时公司业绩好,就会被很多人认为是治理结构优异的标准。坦率地说,我觉得这样做判断,未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在我看来,万科是典型的内部人控制,只不过这个内部人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着强烈的成长动机和企业家精神罢了。

中国很多快速成长的公司,都是内部人控制的。前段时间,我参加交易所组织的培训,其中一家介绍公司治理如何优秀的公司,就是内部人控制的。该公司有两个主要股东,董事会成员 9 名。两个大股东势均力敌,各自派出两名非执行董事,公司的管理层派出两名执行董事,另外有 3 位独立董事。看上去,公司的治理架构非常完美。

但实际上,这种结构是摆出来的。十几年前,我曾对这家公司进行过深度调研,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企业的主导者实现个人控制精心设计出来的。之所以安排两大股东,并且请他们在持股上旗鼓相当, 就是让他们相互制衡,而内部人在这种制衡下才有最大的话语权。并且,在董事会上每一家大股东也只有两票,两个股东的所有席位加起来也过不了半数,这都是内部人为了防止公司失控所做的安排。

大家一定要注意,所有的制度说到底都是人设计出来的,都是为人服务的。制度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说法,是一种有利于当事人的说 辞。我们千万不要被制度的这种属性所蒙蔽,要能够透过表面的说辞,看到问题的本质。

对于内部人控制,我并不全盘否定,我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和判断。中国人的文化容易导致七嘴八舌、思想混乱,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权威,需要借助于权威的力量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获得效率性。内部人控制就有助于让组织获得权威性。当创业者或经理人想做正事同时又很守规矩的时候,无疑,内部人控制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安排。

不过,我们千万不能把内部人控制的效率性和好的公司治理画上等号。好的公司治理,不仅仅是在企业顺风顺水的时候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企业遇到危机时,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发挥保护企业法人利益的作用;当创业者或经理人的企业家精神衰退了,它依然可以起作用,可以助力企业家精神的迭代和不断改善。显然,在前面所提到的那家公司中,治理机制还没有这方面的功能。所以,还不足以冠上一个“好”字。

1

遭遇“野蛮人”

从万科遭遇收购之后的一系列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到内部人控制的效率性和好的公司治理并不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别的。

收购万科的宝能,是一家新兴的民营企业,掌门人是姚振华。宝能和姚振华,之前都名不见经传。直到王石公开宣称“万科不欢迎你,你不够格”,我才注意到姚振华这个人和这家企业,并几次前往宝能位于深圳的太古城调研。

太古城位于蛇口,是宝能开发的楼盘,某种意义上也是它的代表作。我也从侧面访问过一些熟悉姚振华的人,他毕业于著名的华南理工大学,据说在大学期间就是修过双学位的人。在 80 年代,大学里的双学位学生,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硕士研究生。总之,他不是万科嘴里所谓“卖菜的”。

我认为,宝能收购万科,会给万科带来风险,但这种风险绝不是来自姚振华早年经营菜市场业务的“出身”,而是收购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宝能的收购资金,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保险业务中的万能险,而这部分资金的支付端从长期来看,不容易覆盖它的收益端。

比如,长期持股的收益主要靠分红,而分红的比率往往不能覆盖保险资金的偿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险资的持有者只能靠出售资产、在二级市场上赚取差价,或者靠其他手段来解决短期融资、长期投资(也叫“短融长投”)的问题,最后的结局搞不好就是庞氏游戏。这是我从最开始就不看好宝能收购万科的原因。

然而,宝能如何获得资金以及收购资金的长期安全性好不好,是一回事,它使用这笔资金在证券市场进行收购又是另外一回事。坦率地说, 我一直以为宝能在整个过程中都表现得非常理智和专业,它选择的收购标的都是有领先优势、资源优质,以及有改造潜力的公司。比如万科、深南玻、格力,都是符合上述条件的龙头公司。我们尽可以怀疑宝能在收购之后,是否有能力改善管理,但从标的选择上看,眼光无可挑剔。

利用保险业当时非常特殊的政策“窗口”,大干快上,用纯粹的市场手段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收购。这一点,没有违反任何法律法规,不应引起蔑视,不应简单地被扣上“野蛮人”的帽子。而且,宝能并不是一家空手套白狼的跨界公司,如果大家有机会调研一下太古城项目,就会知道宝能的房地产和物业经营业务虽然不是什么业界翘楚,但其管理水平也还算是中规中矩。

总之,并购是资本市场的正常行为,如果任何并购交易发生,被收购者、媒体和公众,都无端给收购者冠上一顶“野蛮人”的帽子,我以为并不合适。同样不合适的,是万科创始人最初的表态。虽然那只是个人行为,但不像一家治理机制成熟的公司所为。

我以为,即使需要表达态度,能够代表万科发言的也只有董事会,而不是王石以创始人和法定代表人身份发表情绪化的言论。这一点,我同意万科时任独立董事华生教授的看法。华生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经济学家,成名很早,见过大世面。在华润和万科出现冲突之后,因为爱惜自己的羽毛,华生教授连续发表长文,使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华生教授的文章,现在依然可以在网络上查到,建议大家花点时间认真读一下。

华生教授写道:“在宝能举牌以后,我们董事会一直没有就宝能举牌举行过任何正式会议进行讨论,我认为是不应该的。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华润作为大股东,都应该要提出召开董事会。因为在成熟市场我们看到, 对有人举牌特别是举牌方已经成为大股东的情况下,唯一有权威的发言人是董事会。董事会一直没有开会研究。反过来,管理层却以个人名义发表意见。我对管理层一些做法是有公开批评的。”华生教授的文字,也许可以支持我前面所讲的“内部人控制的有效性”和“公司治理好”是两回事这个观点。

2

表决的大戏

终于,时间来到了 2016 年的 6 月 18 日,这是万科必须要复牌的大限。万科停牌,是以“重大资产重组”为理由的,所以,复牌时就必须要给股东一个交待:和深地铁的重组计划是否通过了公司董事会的审议。通过了,资本市场应该有好的表现,起码不会比当时更差;如果没有通过,股价则大概率会暴跌。

在 2016 年 6 月 18 日,万科公司的董事会情况是这样的:董事会成员共有 11 人,其中,华润方面的股权董事 3 人,万科方面的董事 4 人,另外还有独立董事 4 人。按照公告和华生教授的长文,现场到会的董事共 7 人。华润方面的副董事长乔世波因为公务原因未能亲自出席本次会议,授权陈鹰董事代为出席会议并行使表决权;华生教授通过电话参加会议,而且还代表海闻教授行使表决权。黑石集团中国区的主席、独立董事张利平则因飞机刚刚落地,一边过海关,一边通过电话参加会议。

为什么说这次董事会是一场大戏呢?这是因为,按照万科的公司章程,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在董事会上获得通过的标准,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董事会成员赞成。万科的董事会成员共有 11 人,过三分之二需要8 票。而华润方面,是股权董事 3 人,由华润提名的独立董事 1 人(即张利平先生)。正常的情况下,华润起码有 4 票在手,这个数量是有阻击能力的。也就是说,如果华润不想让议案通过,它起码可以保证其他各方无法达到三分之二的票数。

也许有人会问,独立董事不是要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吗?我觉得, 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意愿。目前,我国的独立董事都是由主要股东提名的,让一个大股东提名的独立董事去代表千千万万他并不认识的中小散户,不知道大家以为这在逻辑上有多大程度说得通。

在这个意义上,华生教授倒真是难能可贵。他由深圳证监局领导推荐,不领万科一分钱报酬,80 年代就已成名。所有这些条件集于一身,他才可能并且敢于在事后发表长文说明情况,并且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坦率地讲,我虽然不完全同意华生教授的看法,但真心认为华生教授应该获得董事奖。如果不是他在事后发表那个系列长文,我们仅仅通过公司公告,是无从知道这样一个决定无数中小股东命运的关键性会议竟然有这样的周折。

以下文字直接转自华生教授的文章。

那天张利平从海外回来,飞机晚点,董事会为等他推迟了半个多小时。飞机落地后,张利平拿着手机边出关边参会讨论。到预案表决时,不知他是因正在过关检查还是别的原因紧张,话说得我听起来有点语无伦次。我记得他上来的原话是:第一个声明是我新的工作在黑石,目前对两大股东都有交易,特别是目前有一个数额较大的和万科在进行,所以我已征求我律师的意见,我有利益冲突,所以我弃权。

万科的高管何等精明职业,知道回避利益冲突与投弃权票这可有天壤之别,可决定重组预案的命运,说得含糊不清怎行! 张利平话音刚落,董秘朱旭马上追问:那您这样的话,属于利益关联,您就属于回避表决,是这样吗?张利平答:没有错。朱旭又确认:回避表决?对吗?张利平回答:对。朱旭再跟进:那我要提醒您的是关于独立董事,您做出回避表决的话,必须给我们书面回避理由,签字,然后我们会在公告里公告。张利平最后答:就是我刚才讲的理由,因为利益冲突,所以我必须回避表决。我会提供书面意见,你们给我一个时间,我会提供。这就是大家看到的后来公告里张利平要求回避议案表决给董事会确认函的背景。

千万不要小看这段话的信息量。事实上,正是张利平“回避表决” 的这个结果,让万科管理层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公司带上了另外一条路。我们看看这里面的微妙。如果张利平投出的是“弃权票”,则万科的意志因为不能达到董事会过三分之二的票数,而无法通过;但同时,张利平也没有得罪他的提名人“华润集团”。而张利平因为利益关联回避表决,则董事会的投票基数就从 11 变成了 10 个人,这时,万科的7 票就刚好过了三分之二。这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也是决定万科复牌后走向的关键环节。

如果不是华生教授的清晰描述,我们无从想象在正式公告中永远也看不到的那些细节,那些精彩绝伦的对话。我第一次看到华生教授文字后,感到非常震惊,随后又很困惑。我服务过一些上市公司,有的公司甚至是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三地上市。几乎所有的董事会,在会议之前,董事会秘书和董事会办公室的相关人员都会为会议做出精心准备,包括核实哪些董事是利益关联人、需要回避等。见证律师也会从法律的角度对这类事项进行监督和指导,而且,所有的签字文件都要在会议之前准备好。

万科是在深圳和香港两地上市的公司,按规定设有两套班子。A 股有董事会秘书,H 股有对应的“公司秘书”,并且配有内地和香港两套法律顾问团队,每年也要为此支付不菲的中介服务费,但却出现了前面所描述的“现场对话”,着实让人震惊。

大家可以看看公司正式公告的内容。“张利平独立董事向公司董事会书面申明:就本次会议所审议的 12 项议案,由于其本人任职的美国黑石集团正在与公司洽售在中国的一个大型商业物业项目,带来潜在的关联与利益冲突,存在《公司章程》第 152 条第 2 款所述之关联关系,不得对该等 12 项议案予以表决,特此回避本次会议 12 项议案之投票表决。” 显然,我们仅凭这段文字,无从想到背后还有那样一段对话。

那么,张利平应不应该回避这个表决呢?如果万科和黑石确有这个商业地产的交易项目,按规定他必须回避。但华润方面在万科公告发布后,于次日发表声明,质疑董事会的表决结果,认为张利平的回避表决理由不成立,应计入未赞成预案的董事人数,主张重组预案不能算作依法通过。华润集团应不应该发表这个声明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翻阅了万科在 2016 年的全部公告和年度报告,发现黑石旗下确有一家叫作印力的公司,后来被万科受让。而且,在2016 年的公司年度报告中,赫然写着在 6 月 15 日,万科公司以通讯表决方式提交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受让印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及 MWREF Limited 部分股权的议案。

这是在前面提到的关键性会议前三天发生的事情。于是,我很关心的是:在这个通讯表决的董事会上,张利平是不是已经回避了表决,当时投票的结果又是怎样?如果张利平按照法律法规回避表决,那么,华润事先就应该判断出 18 日会议的表决结果,而不用后来声嘶力竭地进行讨伐了。然而,我翻遍了深圳交易所以及几大网站的万科公告,竟然找不到 6 月 15 日那次以通讯方式召开的董事会会议的任何公告。

按照道理,只要是召开了董事会,无论是以现场形式还是通讯形式召开,议案的审议结果和表决结果都应该在两个交易日内公告。然而,这样一次有点像前哨战一样的董事会,居然没有任何形式的披露,这是非常难以令人理解的。

此外,我在研究中还发现,万科的很多靠通讯表决的董事会决议,都没有披露,而且常年如此。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万科被很多人视为公司治理的典范,宝能的这次收购却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尘埃落定之后,万科于 2016 年 8 月 14 日以通讯表决方式提交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与招商银行签署业务合作协议及与印力交易相关事项的议案。2016 年 9 月 23 日,披露了投资约人民币 38.89 亿元,收购了印力集团的多数股权,并完成交割的信息。

在 2016 年 7 月 1 日,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按照《公司法》,单独或合计拥有 10% 表决权的股东,可以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宝能当时已经持有万科大约 24% 的股权,所以提出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议案的主题是罢免万科公司董事会的全体成员。为此,万科召开了第十七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不同意钜盛华及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提请召开 2016 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这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关于宝能收购万科的大结局,我们在此不赘述了,可以说万科是得偿所愿。不过,管理层虽然保住了公司,但却失去了宝贵的两年时间。我不想评论这个收购案中谁是谁非,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个水平。这一讲,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公司治理,任重道远。

万科是一家业绩优秀的公司,一家令人尊敬的公司,在面对收购这样的大事时,董事会的运行、公司治理都尚且如此,很多公司的治理结构就更不用说了。正如我在前面所言,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等同于简单的股权分散,不等同于建立了所谓的“三会”,也不是简单地为内部人控制保证效率性,而是一种全方位利益平衡的机制,是一个有助于多方共赢共生的观念体系和制度体系

书名:《宁向东讲公司治理:共生的智慧》
作者:宁向东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文|宁向东

编辑|彭韧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




寻人启事!
【招募巴伦VIP读书会城市合伙人】

如果,你是价值投资的坚决拥趸;

如果,你深信通过大量阅读能够获得投资智慧;
如果,你正在找寻一群和你一样的同行者、学习者
那么,现在由你来发现和连接更多有趣的人。
成为巴伦VIP城市合伙人你将获得:

  • 巴伦优质的内容资源、平台资源和用户资源
  • 社群人脉互通有无,为自己的财富增值加码
  • 读书产品分销及活动赞助的高额分成
  • 提升个人、企业或机构的影响力,为品牌赋能

……

来,报名参与城市合伙人竞选吧!
下一次的读书会,将由你来操办!

扫码添加巴伦V助手报名,了解招募详情

注:个人和机构均可报名


  •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09821号-1
  • 法律声明: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 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Juankang@barron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