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所需承销商数量增多,这对股票意味着什么?
文 | 《巴伦》撰稿人玛丽·查尔兹(Mary Childs)
编辑 | 张晓添
2019-08-14 18:12:33
根据一项研究数据,美国公司进行IPO时所需主承销商数量平均达到2.5家,是有史以来最多的。这可能反映出华尔街在危机过后难以保持其影响力,同时公司发行人的议价能力有所增强。

一家公司上市需要多少家牵头银行?

根据PitchBook的独家数据,平均为2.5家——是有史以来最多的。

根据Pitchbook追溯到1997年的纪录,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进行IPO时,主承销商的平均数量此前从未突破过2.2。

这是一个更广泛趋势的一部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年里,带领公司上市的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增长。除了主承销商数量不断增加,“被动”承销商(bookrunner)的数量也大幅上升。“被动”承销商承销股票的比例远低于“主动”承销商。

根据一份关于2002年至2017年IPO的最新研究的报告草案,算上被动承销商,2017年每桩IPO平均有3.7家承销商,而2002年为1.34家。 

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所有这些承销商“主要是作为一种偿付机制存在的,以便向投资银行支付研究报酬;或者,就商业银行承销商而言,向其支付为发行公司提供贷款的报酬。”

但新的研究表明,承销商增多可能反映出华尔街在危机过后难以保持其影响力,同时公司发行人的议价能力有所增强。

优步 (UBER)上市时,有29家承销商销售其股票;Pinterest(PINS)在S-1申报中列出了12家;Beyond Meat(BYND)有6家;Owl Rock Capital最近出售其商业开发公司股票时,列出了17家“联合簿记人”或“联席管理人”。

加拿大西部大学毅伟商学院的克雷格·邓巴(Craig Dunbar)和维多利亚大学彼得·B·古斯塔夫森商学院的迈克尔·R·金(Michael R. King)表示,在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有非主要承销商参与的IPO的数量,以及平均每宗IPO的非主要承销商数量都大幅上升。

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年里,低利率意味着银行的利润越来越少。监管限制了银行利润丰厚的业务,尤其是它们的自营交易部门。客户给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和研究业务施加压力,同时动荡的市场持续蚕食着交易收入。

根据研究草案,2002年只有不到5%的IPO拥有主承销商以外的承销商;而到了2017年,超过80%的IPO拥有一家非牵头承销商,平均每笔交易拥有2.22家非牵头承销商。邓巴和金将大部分增长归因于被动承销商。

研究指出,非牵头承销商获得的报酬低于主承销商,但它们在承销商排行榜上得到的认可是一样的。

在一次IPO中,公司的利益与承销其股票的银行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发行人希望费用最小化,而银行希望最大化。发行人希望发行价尽可能高,从而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而银行则希望股价能在上市首日大涨,从而取悦其客户。

主承销商数量更少可以带来更高的首日股票回报率:此项研究所覆盖时期内,首日平均回报率为12.4%,或者说“剩余资金”有500亿美元。发行人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定价获得这些资金。研究表明,增加一家主承销商会使“剩余资金”减少约110亿美元。

如果一家银行担任一桩IPO的承销商,那么该银行的分析师将在一段静默期后发布有关该股的研究报告。研究表明,研究一只股票的银行越多,对股票表现越有利。研究称,这样一来,拥有更多的承销商也符合发行人的利益。

由于承销商更多能够使发行人受益,两位作者假定:“当发行人具有较高议价能力而主承销商议价能力较弱时,主承销商更有可能被纳入一个承销团。”

股票承销商数量增多并非唯一现象。近年来,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市场的主导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享受着宽松条款和创纪录的低利率。

这是金融市场商业化的一个例证:从承销股票和债券到销售和交易,过去建立在珍贵关系基础上的业务,现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从而降低了现有参与者的利润率。


翻译 | 小彩

版权声明:

《巴伦》(barronschina)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英文版见2019年8月13日报道“IPOs Depend on More Banks Than Ever. What That Means for Stocks.”。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巴伦》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09821号-1
  • 法律声明: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 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Juankang@barron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