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全球化
罗汉堂
2020-04-13 16:42:34
疫情是否会让各国更加内向,全球化是否会遭遇更多挑战?

疫情凸显了欧盟能力上的缺陷,它不太可能成为全球事务的领导者。但疫情也让欧洲人改变对技术的成见,数字经济可能在欧洲快速发展。疫情更向我们证明,全球化是既成事实,不是一个选项,各国必需团结合作才能彻底战胜疫情。对于如何让饱受诟病的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两位经济学家都认为数字技术将发挥重大作用。

北京时间4月12日晚9点,奥地利前财政部副部长,世界银行与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董事科特·拜尔(Kurt Bayer)与罗汉堂秘书长陈龙就疫情对全球化的冲击,以及未来发展展开对话。疫情是否会让各国更加内向?全球化是否会遭遇更多挑战?两位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观点。

疫情暴露了欧盟能力上的不足

欧盟一直被视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经济一体化的模范,然而在本次疫情的冲击之下,各成员国自顾不暇,以邻为壑的行为让人大跌眼镜,不少人对欧盟的前景表示担忧。科特表示这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危机到来时,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保护本国人民的安全,因此发生了禁止医疗物资出口,甚至强占他国采购物资等现象出现。不过所幸欧盟议会很快意识到物资自由流动对抗击疫情至关重要,于是命令各国可以封闭国界,阻止人员流通,但必须保证医疗物资畅通无阻。

其次是欧盟从创始的6国发展为27个成员,治理越来越复杂,需要平衡27国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内部决策很难达成共识。科特对此直言,特别是2000以后加入的一些东欧和南欧国家,他们只想享受经济上益处,却缺乏承担政治责任的意愿,导致欧盟内部治理效率低下。欧盟的扩张在这个意义上可能过快。但他也表示木已成舟,这些国家已经成为欧盟一员,我们就需要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

  • 作为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国际组织,欧盟各成员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保持一定程度的协同,但在社会问题上一直是各行其是。在危机爆发时,欧盟缺乏应对的机制,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欧盟也难有作为,导致其一些成员国至今还未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

科特表示,与美国和中国不同,欧盟的体制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全球事务的领导者,但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姗姗来迟,欧盟还是公布了7500亿欧元的紧急购债计划,这是其目前最大规模的援助行动,它不太可能效仿美国“坐直升机撒钱”的做法。在区域合作上,它仍是其他国家联盟的典范。他认为欧盟的融合程度还需加强,才能提升其韧性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但挑战是很多国家并不想将更多主权让渡给布鲁塞尔。

疫情让全球化遭遇挑战

在本轮疫情爆发之前,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在各国抬头,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已经遭遇挑战,疫情会成为一个新的分水岭,让各国更为内向吗?陈龙认为,疫情的快速传播恰恰提醒我们,全球化已是既成事实,而非一个选择。全球化不但需要经济的融合,而且要求治理能力的全球化。这次疫情表现出来的,包括欧盟的困境,正是全球治理和协同的脆弱性。

全球化并非首次遭遇挑战,一战、二战和大萧条曾大幅度中断工业革命引发的第一次全球化潮流,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教训。150年前,德国曾经是一个受益于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上经济和贸易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但为了保护国内工业和就业市场,一方面开始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各国纷纷效仿,引发关税战争;另一方面追求民族主义,强调自给自足,增强武力,直至战争。今天有些国家也在高举国内就业和自给自足的大旗,这与100多年前的德国并无二致。而历史告诉我们,反全球化是站在历史错误的一面,所以全球化不会终止,只会调整。

科特则认为,过去的全球化主要以经济效率和成本为出发点,这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在社会方面,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中产收入停滞不前,导致反全球化的情绪不断抬头;第二是环境问题,由于缺乏共识和协同,环境问题正在加速发展。

由于获得了全球供应链的优势,大型跨国企业成为全球化的最大赢家。而税务转移让这些企业在税务天堂享受零税收,让普通纳税人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科特认为这正是全球缺乏协同机制的表现,未来应加强合作。

尽管如此,与一战前的全球相比,今天的世界高度相连且相互依赖。陈龙表示,疫情揭示了全球化脆弱的一面,但这正是各国团结一致共同抗疫的时刻。每个国家彼此相连,没有人是孤岛。特别是要帮助那些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一旦疫情在这些地区失控,病毒迟早会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卷土重来。

数字技术将让全球化更加普惠

在未来全球化如何发展上,科特表示,政经和经济全球一体化错位导致了收入不公等问题,未来他希望在经济合作之外,建立社会和环境合作机制,解决社会和环境上的问题。此外更加区域化的全球化可能会出现。

陈龙则认为数字技术大有可为。与过去的经济不同,疫情导致经济所有部门停摆,除了互联网。政府需要将资金和纾困援助给最需要的人——普通消费者和中小企业,传统的宏观政策的效率有限,这时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在追踪疫情方面,数字技术更是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特表示,欧洲人对分享个人数据有天生的抵触,对新技术应用持怀疑态度。但病毒强迫他们接受数字技术,他预计本次疫情将让数字经济在欧洲得到快速发展。

陈龙表示,疫情让实体经济逐渐从“无忧经济”转向“距离经济”,而数字技术天生克服了距离,并将人们连接到一起,它会让新一轮全球化更加普惠。

像亚马逊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企业和物流系统,可以让小企业轻松地连接全球市场中的消费者和供应商。

而数字技术非竞争性和低技术门槛,让其更加普惠,例如在淘宝上,有50%的创业者是女性。而在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始普及,数字经济有很大空间。

蚂蚁金服这样的数字金融平台,让金融服务更加普惠,中小企业一致苦于无法提供抵押,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平台可根据其交易数据降低违约风险。正如罗汉堂学术委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霍姆斯特罗姆所言:“信息是新的抵押”。

全球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往往被诟病。在这方面,数字技术也可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支付宝的蚂蚁森林,用户步行替代开车、在线缴纳水电煤、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被计算为虚拟的“绿色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支付宝蚂蚁森林和公益合作伙伴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或守护相应面积的保护地,以培养和激励用户的低碳环保行为。从2016年启动以来,超过5亿的用户使用蚂蚁森林。这意味这世界上百分之七的人群在每天关注自己的低碳行为,并且每天在植树。

以往的全球化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效率。最近的贸易战和疫情,让大家从国家到商业的层面,都更加关心安全和韧性的问题。但是全球化还有巨大的空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驱动力,所以不会终止。可以预见,未来的全球化,会考虑经济利益、风险和韧性三个角度,会相对区域化、分散化、甚至战略技术和物资本土化。这是挑战,但也是世界价值链重构的重大机遇。

尽管疫情对全球化带来挑战,但也时刻提醒我们只有加强全球合作,我们才能彻底战胜疫情。 当线下经济被病毒颠覆,“距离经济”带来无数新的可能。而数字技术将让每个人从新的全球化时代中受益。

  •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09821号-1
  • 法律声明: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 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Juankang@barronschina.com.cn